新華社香港11月12日電(記者張雅詩)2023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12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包括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在內共7位國際科學家分獲數學科學、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3個獎項,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頒獎典禮上致辭表示,得獎科學家的成就不僅體現他們對學術卓越的追求,也對全球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尤其是年輕一代起了重要激勵作用。
李家超表示,香港擁有世界頂尖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香港優秀學者不懈努力,在生命科學及醫學、機器人、月球探測器等不同科技領域為社會帶來轉變并造福人類。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下,香港決心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特區政府致力建立一個有利于研究發展、科學突破以及研究成果可持續商業化的創新生態系統。
2023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平均頒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弗拉基米爾·德林費爾德和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以表彰他們對數學物理、算術幾何、微分幾何和凱勒幾何的貢獻。德林費爾德參與推動了幾何朗蘭茲綱領,丘成桐致力于解決廣義相對論和弦理論所引起的數學問題。
天文學獎平均頒予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主任馬修·貝利斯、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教授鄧肯·洛里默和莫拉·邁克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發現快速電波爆發。這種強烈的射電爆發能夠在千分之幾秒內釋放相當于數天太陽輻射的能量。他們在2007年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快速電波爆發的首個發現。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多學科科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系主任帕特里克·克拉默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伊娃·諾加利斯,以表彰他們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他們將負責基因轉錄的蛋白質機制于單個原子尺度上視覺化,揭示了基因轉錄機制的步驟。
邵逸夫獎于2002年創立,由邵逸夫獎基金會管理及執行,從2004年開始每年頒獎一次。歷屆超過30位得獎者受主辦方邀請參加了今年的頒獎典禮。
邵逸夫數學獎
年份 得主 國籍
2004年 陳省身 美籍華人
2005年 安德魯·懷爾斯 英國
2006年 吳文俊、大衛·曼福德 中國、美國
2007年 羅伯特·朗蘭茲、理察·泰勒 美國、美國
2008年 弗拉基米爾·阿諾德、路德維希·費迪夫 俄羅斯、俄羅斯
2009年 西蒙·唐納森、克利福·陶布斯 英國、美國
2010年 辛康·布爾甘 美國
2011年 德梅特里奧斯·克里斯托多羅、理查德·哈密頓 瑞士、美國
2012年 馬克西姆·康采維奇 法國
2013年 大衛·多諾霍 [9] 美國
2014年 喬治·盧斯蒂格 [10] 美國
2015年 格爾德·法爾廷斯、亨里克·伊萬尼克 [11] 德國、美國
2016年 奈杰爾·希欽 英國
2017年 亞諾什?科拉爾、克萊爾?瓦贊 匈牙利、法國
2018年5月14日 路易·卡法雷 [4] 美國
2019年5月21日 米歇爾·塔拉格蘭(Michel Talagrand) [3] 法國
2020年5月21日 亞歷山大·貝林森、大衛·卡茲丹 [12] 美國、以色列 [12]
2021年6月1日 讓·米歇爾·比斯姆、杰夫·奇格 [27] 法國、美國 [27]
2022年5月24日 諾加·阿隆、埃胡德·赫魯索夫斯基 美國、英國 [30]
2023年5月30日 丘成桐、弗拉基米爾·德林費爾德(Vladimir Drinfeld) [33]
邵逸夫天文學獎
年份 得主 國籍
2004年 詹姆斯·皮布爾斯 美國
2005年 杰弗里·馬西、米歇爾·麥耶 美國、瑞士
2006年 索爾·普密特、亞當·利斯、布萊·施米茲 美國、美國、澳大利亞
2007年 彼得·高里 美國
2008年 賴因哈德·根策爾 德國
2009年 徐遐生 美籍華人
2010年 查爾斯·班尼特、萊曼·佩治、戴維·斯佩格 [32] 美國、美國、美國
2011年 恩里科·科斯塔、杰拉爾德·菲什曼 意大利、美國
2012年 大衛·朱維特、劉麗杏 美國、美國
2013年 史蒂芬·拜爾巴斯、約翰·霍利 [9] 英國、美國
2014年 丹尼爾·愛森斯坦、肖恩·科爾、約翰·皮考克 [10] 美國、英國
2015年 威廉·伯魯奇 [11] 美國
2016年 羅奈爾特·德雷弗、基普·索恩、雷納·韋斯 美國
2017年 西蒙?懷特 英國
2018年5月14日 尚-盧·普吉 法國
2019年5月21日 愛德華·史東(Edward C Stone) [3] 美國
2020年5月21日 羅杰·布蘭福德 [12] 美國 [13]
2021年6月1日 維多利亞·卡斯皮、赫麗薩·庫韋利奧圖 [27] 加拿大、美國 [27]
2022年5月24日 萊納特·林德格倫、邁克爾·佩里曼 瑞典、愛爾蘭 [30]
2023年5月30日 馬修·貝爾斯、鄧肯·洛里默、莫拉·邁克勞克林 [33]
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年份 得主 國籍
2004年 簡悅威、史丹利·科恩、赫伯特·布瓦耶、理查·多爾 美籍華人、美國、美國、英國
2005年 邁克爾·貝里奇爵士 英國
2006年 王曉東 [14] [28] 美籍華人
2007年 羅伯特·尼科威 美國
2008年 伊恩·威爾穆特、基思·坎貝爾、山中真也 英國、英國、日本
2009年 道格拉斯·高爾曼、杰弗里·弗理德曼 美國、美國
2010年 戴維·朱利雅斯 美國
2011年 朱爾斯·霍夫曼、魯斯蘭·麥哲托夫、布魯斯·比尤特勒 [15] 法國、美國、美國、美國
2012年 弗朗茲-烏爾里奇·哈特爾、亞瑟·霍里奇 [16] 德國、美國
2013年 杰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殊、邁克爾·楊 [9] 美國、美國、美國
2014年 森和俊、彼德·瓦爾特 [10] 日本、美國
2015年 邦妮·巴斯勒、彼德·格林伯格 [11] 美國
2016年 艾德里安·伯德、胡達·佐格比 英國、美國
2017年 伊恩?吉本斯、羅納德?韋爾 美國 [17]
2018年5月14日 瑪莉-克萊爾·金 美國 [18]
2019年5月21日 瑪麗亞·杰辛(Maria Jasin) [3] [19] 美國
2020年5月21日 格羅·米森伯克、彼得·黑格曼、格奧爾格·內格爾 [12] 英國、德國、德國 [13]
2021年6月1日 斯科特·埃姆爾 [27] 美國 [27]
2022年5月24日 保羅·內古列斯庫、邁克爾·威爾士 美國 [30]
2023年5月30日 帕特里克·克拉瑪、伊娃·諾加利斯 [33]
頒獎典禮
屆份 日期 地點 嘉賓
第1屆 2004.9.7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2屆 2005.9.2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許仕仁(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3屆 2006.9.12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4屆 2007.9.11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5屆 2008.9.9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唐英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6屆 2009.10.7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7屆 2010.9.28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第8屆 2011.9.28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9屆 2012.9.17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第10屆 2013.9.23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楊振寧(諾貝爾獎獲得者)
第11屆 2014.9.24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楊振寧(諾貝爾獎獲得者) [20]
第12屆 2015.9.24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11]
第13屆 2016.9.27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1]
第14屆 2017.9.26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林鄭月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2]
第15屆 2018.9.26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林鄭月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3]
第16屆 2019.9.25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林鄭月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