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夠更好地為建筑行業、為農民工群體發聲,建言獻策。”2023年,鄒彬連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5年來,這位95后全國人大代表感受到國家對技術工種越來越重視。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農民工總量接近3億,達到29562萬人,比2021年又增長了1.1%。全國兩會召開在即,還有另一組數據值得關注,2008年,第一批來自農民工群體的全國人大代表只有3人,而到今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農民工代表已經有了56人。
農民工群體的變化不僅是數量的增長,更是“質”的飛躍。國家統計局2010年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外出農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數,多數沒有參加過技能培訓,以從事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這些特征構成了當年人們對于農民工群體的刻板印象。
這些年,這些刻板印象正在逐漸被打破,活躍在各類平臺的農民工的身影越發多元和鮮活:獲得2023年《中國詩詞大會》亞軍的農民工朱彥軍、工地健身火爆全網的“搬磚小偉”,還有從泥瓦匠到大國工匠、走進人民大會堂的“小砌匠”鄒彬……他們展現著新時代這一群體勞動中的快樂與追求,精神世界的詩與遠方。他們腳踏實地,眼望世界,他們對生活有更多期待,他們是城市的建設者,也是城市生活的經歷者,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美好生活的參與者。
從2008年到2022年,農民工代表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積極發聲、建言獻策,他們的建議涵蓋“推動農民工向新型建筑產業工人轉型”“加大職業培訓力度”“促進融入城市”等等內容,“根”于基層、“源”于實際,關注農民工的切身利益。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工代表來自的領域越來越多元,他們關注的議題自然也在不斷拓展;另一方面是他們的文化水平、知識結構等都在不斷提升,“這使得他們有能力去關注更廣闊的領域”。
農民工群體數字上的“量變”和認知上的“質變”背后是一條條政策的頒布和落實,也是多方的持續努力。2006年3月,國務院出臺《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這是我國第一個全面研究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十年來,從《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到前不久發布的《關于開展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的通知》,政策持續發力,內容涉及促進就業、加強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強化勞動權益保障等問題。
調查顯示,新一代農民工依然吃苦耐勞,愛上網、敢消費,愿意自我提升,不單重視薪酬高低,更看重職業前景和自我成就。他們中有人希望能融入城市,也有人愿意帶著技能返鄉。他們有機會成長為大國工匠,也可以回歸田園,讓農民工有更廣闊的天地和更多元的選擇,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也是新時代農民工的心之所向。
(文丨段譯)